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整理9篇)

时间:2024-05-11 来源: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默读课文:

①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习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习;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习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平。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语文课文做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习《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5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仅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必须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资料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资料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须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研究,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资料,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理解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资料,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找出文中的几种描述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教学难点:

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述方法?

2.你明白这描述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以往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日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述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述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经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必须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本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资料。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语文课文做好铺垫。】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1.老班长欣然理解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最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一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

4.(指着大屏幕出示资料)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述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团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境描述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经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境吗?(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在步步设疑与步步追问中引出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的看法,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每一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一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应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述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述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此刻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此刻完美的今日,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毛泽东诗词《长征》。)

反思: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向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到达了我预设的效果。下头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资料也造成了必须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一向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团体中来的。但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6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每篇课文结构特点,即课文的纵思路和横思路来整体设计教学。课文的纵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文章的条理。它就像一棵树的主干。课文的横思路就是作者怎样把各个部分写具体。它是一棵树的枝叶。教师只有抓住主线来整体设计,分步施教,才能把作者的写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在纵思路上,作者是围绕着“两救”来写的,即班长救病号(3—23节),病号救班长(24—33节)。因此,全文分为四段较妥,即1—2节为一段,“两救”各为一段,最后一节为一段。在横思路上,作者抓住班长的外貌(人物外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何设计教学呢?

第一步:掌握特点,理清思路

作为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作者围绕着“两救”这个特点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理清思路,划分段落。为了让学生循思路进行第二步的学习,老师应该把全文的思路板书出来: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第二步:引导读书,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横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是这篇课文横思路的一条主线。而每次描写,都有它的含义作用,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无疑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分组读议,汇报交流

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着已经划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词句,读书自学,议论交流,深入理解每次描写老班长外貌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的外表,进而理解人物内心,最后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达到自我领悟,渗透教育的目的。

课文一开始,就仔细地勾画出一位老红军战士的外貌,一位未满40岁而驼背,皱纹满脸,两鬓斑白的战士,以长者的身份,带领三位有病的小战士在茫茫的草海里,一步一滑地行进着。这些描述告诉人们,老班长历尽了人间的辛酸苦难,但他乐观,充满对同志的阶级情谊。

老班长救病号部分,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作了四次描述。而每次描述,与救病号有什么联系,给读者什么启示?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深刻领会。

接下来,病号为什么要救老班长?怎样救老班长?结果怎么样呢?这是必须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要同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联系起来。为了把二个病号最后带出草地,老班长硬是支撑着“皮包骨头”的身躯,拿起钓鱼钩去找水塘钩鱼去了。可是,当同志们发现时,老班长为了救病号,长期忍饥挨饿,终于累垮了。这是病号要救老班长的原因。

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钓鱼钩,一路上,用它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救活了三个病号。可是,当病号用它钓鱼做成鱼汤送到老班长嘴里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一描述告诉我们,三个病号已成了四个病号,而老班长是个重病号。

第四步:自我设计,自我教育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要走出草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从怀念老班长方面: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引导学生想象,小战士们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从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方面:老班长救活了我们。让学生回述故事内容,并简谈体会。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⑴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三、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本课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请看大屏幕,这幅画就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了解疑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老班长是怎样做好“上级’的?是怎样做好“保姆”的?又是怎样做好“勤务员’的?

3、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整理9篇) 】相关文章:

师德征文一等奖(整理3篇) 2024-05-11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整理9篇) 2024-05-11

乡村扶贫方案(6篇) 2024-05-10